(指导老师:胡宇宸,通讯员:倪永淇 李凌云 )
青砖黛瓦凝古韵,金戈铁马入梦来。7月17日,我院赴永州零陵区实践团队走进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——永州零陵武庙,开展“探寻历史文脉,传承忠义精神”主题研学活动。通过实地探访、互动体验等形式,团队成员在飞檐斗拱间触摸历史温度,在碑刻雕塑中解码文化基因,让青春足迹与千年古迹同频共振。
零陵武庙坐落于永州零陵古城东山之上,始建于明洪武初年,系砖木结构,歇山重檐式,红墙青瓦,翼角高翘,端庄雄伟,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。作为长江以南规模最大、影响最广、品味最高、最具地域特色的武庙 ,它曾见证明清时期当地誓师出征、军情会商、报捷等重要军事活动。

图 1永州武庙正门
古建巡礼:解码砖木结构中的“材料智慧”
零陵武庙的砖木建筑群,是古代工匠材料运用智慧的集中体现。作为湘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武庙之一,其从基础到屋顶的每一处构造,都暗藏着对材料特性的精准把握与巧妙运用。
武庙的地基采用当地特有的青灰色石灰岩,经人工凿平后层层叠压,石材间以糯米灰浆(糯米汁混合石灰)黏合。这种传统“黏合剂”强度高、韧性好,能有效缓冲地基沉降,历经数百年风雨仍无明显开裂。前殿墙面的青砖则是“过火砖”——通过控制窑温让砖体达到烧结状态,既保证了密度(抗压性强),又保留了微小孔隙(透气性好,避免墙体受潮),堪称古代“绿色建材”的典范。

图 2武庙内部建筑
文脉溯源:在忠义故事中厚植家国情怀
“武庙供奉的关羽,为何能从历史人物成为‘武圣’?”带着这个问题,团队成员来到大殿内的“忠义文化展陈区”。展区通过壁画、碑刻、实物复制品等,系统展现了关羽“桃园结义”“温酒斩华雄”“单刀赴会”等典故,以及其“忠、勇、仁、义”精神在不同时代的传承演变。
“零陵武庙在明清时期不仅是祭祀场所,还是民间议事、习武强身的公共空间。”当地文化学者刘爷爷结合地方史补充道,抗日战争时期,这里曾作为临时伤兵医院,门板被卸下当病床,廊柱上至今留有当年的弹痕。团队成员俯身观察柱体上的斑驳痕迹,指尖划过深浅不一的凹痕,仿佛能听见烽火岁月里的呐喊与坚守。

图 3永州武庙历史文化陈列
夕阳西下,余晖透过武庙的雕花窗棂,在地面投下斑驳光影。团队成员的身影与古建筑的轮廓交叠,仿佛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。此次研学不仅让实践团在实践中深化了专业认知,更让“保护文化遗产、传承民族精神”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——正如武庙大殿匾额所书“乾坤正气”,这份跨越时空的力量,终将在新一代青年手中薪火相传。